【齊心抗疫】本港第3波疫情爆發 朋輩支援員教2種態度調整心態抗疫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7/14 18:08

分享:

分享:

再次面臨大爆發,我們該如何自處?

今年農曆新年過後,疫情開始在香港爆發,許多市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病毒都不知所措,無所適從。疫情雖然早前稍有緩和,如今恐又再次面臨大爆發。到底在如此多變的狀況底下,我們該如何自處呢?

今天,筆者便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在變幻莫測的疫情下調整心態,處變不驚。以下是我會採取的應變態度:

1. 以不變應萬變

疫情突襲徹底改變了我們日常各方面的生活,不論工作、社交、娛樂...通通都要隨「病」應變。為了應付各種變化,大家都可能將生活的焦點轉移到一些變數上,例如搶購口罩和適應在家工作,生活節奏因此而被擾亂,焦慮不安。

受制於客觀環境,我們看來很被動,但在受影響的事情以外,其實我們仍然有有不少東西仍然可以掌控和值得關注,只視乎我們把重心放在那一點。假若多重視能把握或選擇之事,我們就不難發現自己原來一直擁有穩定的力量去面對生活—生活的主導權從來都在我們手上。

就例如筆者抑鬱症發作時,會無故情緒低落,沒精打采。這時候我會選擇集中精神在發展自己的興趣上,如玩樂器、畫畫、做手作等藝術活動來支取力量,減低無力感,同時減少負面思想。我發現這就是我與起伏的情緒共存的不二法門,因為在限制下我仍然能夠對生活有無限的想像,令我相信我能掌控自己的事情。

2. 順勢而為,因時制宜

疫情一波緊接一波,來勢洶洶,我們避無可避,因此唯有「隨波逐流」。但這不代表我們就會失去定位,相反,我們若果懂得審時度勢,適得其所,一樣可以在轉變中的環境隨遇而安,甚或有所作為。

筆者知道這抗疫時期,不少人正面對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問題。這正正是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生活上的角色和定位的時機,大家不妨多思考維持原有的工作模式或改變軌道,那一樣會比較可持續和適合自己。答案沒有絕對,不過知道了如何容身,方能安身立命,對一切轉變處之泰然。

筆者作為一名朋輩支援工作員,疫情期間都會思考社會需要怎樣的支援—甚麼是我的職責和本份?我應該和可以做甚麼東西?於是一連數星期在此寫了數篇文章,以回應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,算是在工作上開僻了新方向,在危難中發現了新機。

適應力成生活關鍵

十九世紀,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•達爾文(Charles Darwin) 說過:「倖存的生物不是最強大的,也不是最聰明的,而是適應能力最強的生物。」由此可見,要在幻變的環境中生活,我們要學會「適應」—適當地應對生活環境。

未來充滿著變數,面對一些「未知」時,我們宜持開放態度,保持心理彈性,優化自己,成為與時並進的人。唯有抓緊生活重心,順應時勢定位而行,方可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。互勉!

TOPick新聞編輯部製作電子書《食用安全手冊》,提供自家檢測報告,包括雞蛋、搓手液、兒童口罩等,更有牛奶、清潔用品等食安檢測報告【TOPick【食用安全手冊】電子書直接下載鏈結】

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
責任編輯:楊宛茜

撰文 : 莫嘉蕊(Yoyo) 混合焦慮抑鬱症復元人士、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朋輩支援工作員